黄图岗时代
 
“黄图岗时代”是因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胡同而得名的——黄图岗胡同。这条不起眼儿的小胡同位于北京东城的王府井大街靠北端,南距王府井商业街不到一公里。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父母带着我们几个孩子,还有我们的爷爷奶奶,举家由更东边的一条小胡同搬来这里,在这里一直住到我的女儿三岁。

算来应是1962-1983。反右后期、三年自然灾害、四清、文革、唐山大地震、粉碎四人帮、改革开放……只因一条胡同,N多个不可合并的历史时期就在我们一家人的记忆中化作了一个“时代”。在那个时代里,爷爷奶奶先后走了,爸爸妈妈老了,我们长大了,新一代人出生了。但是那条胡同始终不曾改变,直至有一天我们的房子和院子被拆除。

故地重游是2011年3月5日。又28年过去了,爸爸妈妈也已经走了,在我们的大家庭里又有更新的一代人诞生。后边这28年就没有“一个时代”的感觉了,大概是因为缺少象一条胡同那样的记忆载体,没有那样的老房子,没有那样的老槐树。

那天本来是去中国美术馆看一个朋友的画展。看画展正好背着相机,而且正好带的是中短焦镜头。从美术馆到我们的胡同口只有区区几百米距离,步行即使逛着走,大概也就十分钟(拍片另计)。

那天的中国美术馆。我就是从这里出发。


一抬头看见了103路无轨电车。



 
还有马路斜对面的华桥大厦。



 
沿着王府井大街往南走,路过华侨大厦西门。


 
站在这里回头远望,可以看见北边远处的隆福医院。那里是老弟出生的地方。不过时间有错位,老弟出生的时候我们还住在东城根儿,搬来这里的时候老弟应该是六岁了。

下图是隆福医院远景。捎带着还有111路电车。

老弟总说他是“筒子河流域”的人,我在网络地图上测了一下距,从这里到筒子河(故宫的护城河)最近处不足一公里。可以算是流域吧。
 
 

再往南走,路边就是那些熟悉的老胡同了。
首先是翠花胡同(下图背景中有104路电车)。
 
接着是东厂胡同(下图背景中有108路电车)……

拍这些车都是给老弟看的。这孩子从小喜欢车,还半大不点儿的时候他就买了张“月票”,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出去坐车,从这头坐到那头儿,换条线路再从那头坐到这头儿。可以说当时市内所有线路、所有站点,就没有他不熟悉的。我们出门要去哪里,该坐什么车、在哪一站换乘什么车最少走路,都问他。家门口的这几路车就更不用说了。
 
东厂胡同斜对面,王府井大街路东,是首都剧场。




小时候在这里看过一些演出,现在想不起看的都是些什么了。印象最深的是:我在这里看过平生唯一一场从头到尾完完整整的京剧,而且中间没睡觉!也想不起那是什么戏了,《窦娥冤》?爸爸妈妈怎么会想起带我们去看京剧的,很奇怪。他们自己平时也就听听音乐,很少听戏。
那时演出票如果不够,兄弟姐妹之间会自然而然地谦让。凡是舞蹈类的演出,肯定让二姐去,她特别喜欢舞蹈。我对跳舞就没什么特别的兴致,总觉得跳舞还不如跳皮筋儿……
 
首都剧场北墙外是“报房胡同”。依稀记得,我好象曾在这里的路灯下跟哪位小伙子谈过恋爱。当然那已经是后来长大的时候了。

 
跟首都剧场相对的马路这边,是王府井大饭店。当年就是为了盖这个饭店才拆了我们的故居。我们那个院子大体是在饭店后院儿的位置,正面这里是当时一家汽车修配厂的正门,那个厂也同时被拆了。

 
饭店南墙外,就是我们的黄图岗胡同了。
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:胡同走进去没多远,向右转了个弯,转到饭店后面……

 
我先退到马路对面,拍下胡同口的全景。这时才注意到那棵醒目的老树。当年有这树么?我比较晕。即使有,它肯定也不是象这样不当不正地立在路中间。也许胡同是向南拓展了,原先路边的树于是“被醒目”。而且很可能这曾经是一棵不太宏伟的小树,28年,长大了。

 
胡同的另一边,原先都是住家。现在马路加宽了,人行道变窄了。曾经的老房子全都变成了铺面,沿街一带的的坡坡坎坎也早已一马平川。恍然想起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从这里走过,正遇见路边人家在打孩子,孩子哇哇哭,爸爸连声说:“唉呀!唉呀!唉呀!”人家打一下他痛一下。当时爸爸紧紧抓着我的手,所以我能感觉到他的痛。




放眼望去,我还能记起“鲜花水果超市”那里曾是一个小杂货店,店名“万成久”,据说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百年老店。小弟那时经常被妈妈或奶奶派去那里打酱油什么的,他不拒绝做事,但他认为男孩子不应该是打酱油的,所以总是把酱油瓶子塞进一个大书包里背着……直到现在姐姐们一说起来仍拿这事逗他。那就是童年。
 
我就从这里走进了我们的胡同,在28年之后。

...** 第2页 **...** 第3页 **...